柏优提 > 信息聚合 > 得失尽在“我”(新作速评)

得失尽在“我”(新作速评)

2025-06-03 00:00:00来源: 人民网

  越剧《我的大观园》剧照。  资料图片   以贾宝玉扮演者陈丽君的流量影响,越剧《我的大观园》引起追捧在意料之中。再加上古典文学名著《红楼梦》的强大影响力,以及上世纪50年代上海越剧院创排的同名越剧的经典性,可以想见它所带来的讨论会相当热烈。实际情况也是如此,有关越剧《我的大观园》的讨论非常多,肯定评价、建设性意见和尖锐批评都有。   观众本以为,这是一部演绎“红楼梦故事”的戏。是,也不是。名字叫“我的大观园”,意味着真正主导故事的是“我”,是创作者悬置的开放身份和主观视角。剧中,老年贾宝玉重新回到自己年少时的大观园,以前尘历劫的沧桑心境和旁观心态,看曾经的高门府邸,看周遭人事,看自己的过往人生。那么,“我”是谁?是此时的宝玉,还是混迹在脂粉堆里的宝玉,抑或是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?“我的大观园”是《红楼梦》中的世界,还是曹雪芹假托于宝玉所看到的主观世界,抑或是创作的原型人物、原始素材?由于“我”(剧中以老年宝玉的形象出现)的存在和干预,红楼梦中人变得似是而非、既似又非,而“我”则构成了全剧进行新的诠释的戏眼和戏魂。   应当承认,这是一个相当奇峭、十分大胆的创想和构思。一方面,“我”代表了一个不甘又不安的、具有独特命运感的灵魂,核心的戏剧关系隐约已转移到了老年宝玉和少年宝玉之间,涉及重新选择的命题。另一方面,那种旁观和不确定的视角,带着意识流的色彩和勘破的消解功能,打破了完整的线性叙事框架,在情感维度之上凸显了哲理性,也给舞台呈现提供了更加自由的空间。问题在于

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