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条例》还鼓励通过举办展览、开放参观、科学研究等方式,提高全社会水下文物保护意识和参与水下文物保护的积极性。图为将于2022年竣工的四川眉山市彭山江口沉银博物馆。其总投资10亿元人民币,建筑规模约5.4万平方米。 姚永亮摄 除了陆上文物考古遗址外,我们国家广阔的水域内,还拥有众多已知和尚未被发现的珍贵水下文物遗存和遗址。近日,李克强总理签署第75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,公布修订后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》(以下简称《条例》),自2022年4月1日起施行。 《条例》是对中国水下文物保护事业的专项立法,最早于1989年10月发布,至今已走过30余年历程。在此期间,中国的社会发展规模、国家权益需求、文物安全形势尤其是水下考古事业状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。 《条例》将“水下文物”做了明确界定:“是指遗存于下列水域的具有历史、艺术和科学价值的人类文化遗产:(一)遗存于中国内水、领海内的一切起源于中国的、起源国
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新条例亮点
2022-03-21 00:00:00来源: 人民网

关注公众号
下一篇
打捞“时间胶囊”
赞
你的鼓励是对作者的最大支持
- 世界睡眠日:还在过度使用手机?6个行为让你好好睡觉2022-03-21 00:00:00
- 世界睡眠日:想拥有好睡眠 试试这些方法2022-03-21 00:00:00
- 野鸭湖2022-03-21 00:00:00
- 走,看天鹅去2022-03-21 00:00:00
- 中国组合徐一璠/杨钊煊夺印第安韦尔斯女双冠军2022-03-21 00:00:00
- 看视频也能“涨知识”2022-03-21 00:00:00
- 我国首个专业货运机场完成试飞2022-03-21 00:00:00
- 埃及塞加拉新发现5座距今4000余年的墓葬2022-03-21 00:00:00
- 春色最浓在田间2022-03-21 00:00:00
- 海报|共同守“沪”,让我们在春光里重逢2022-03-20 00:00:00